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并读小说>买活>1080 赤地千里

1080 赤地千里(第1页)

也不是不知道,山阳道前些年也有严重的灾情,但在葛谢恩想来,那毕竟是前些年的事情了,山阳道又不是内陆,靠着海,这就好做贸易了,要恢复起来,速度不会太慢。她心下所做的最坏的郁气,无非便是人迹极度的缺失。

满目都是绿色的荒芜,在山林间,人类生活的痕迹正在飞快的消失,这就已经是葛谢恩心中最可怕的画面了,毕竟,在南方,人类总是要和极度庞大的自然做斗争,需要不断地击退过分旺盛的生机,一旦人类稍有弱势,自然便立刻见缝插针,把屋舍也好,农田也好,一并重新吞没到了植被、虫豸和野兽的汪洋中去。

葛谢恩从来没有想过,在北方,真正极度的荒芜,甚至是连绿意都完全被消耗殆尽:不但没有人,连植被都没有了,只有荒芜龟裂的土地,生动地诠释着一个此前并未获得重视的词:赤地千里。

赤地千里,是真正的赤地千里,休说不长草,连树都没有了,至少在千里眼的视野内,只有光秃秃的树根,以及少许被晒得枯干的细枝,形成了怪异的景象:就在千顷碧波一侧,这么多的水旁边,怎么就会有这样的荒芜之景呢?明明一边就是这么多的水——可是,土地却又是如此的枯干——

“这也太怪异了!”

葛谢恩的地理不算是太好,但好歹也是考过了中级班的,“在海边,且不说平时水汽蒸腾带来的降水,台风季也能把水汽卷来下几场雨吧!这真的不合理!”

“从前的确不是这样子,山阳道临海,自古都是水汽非常丰沛的地方——但那也是自古以来了。”

出身于山阳道的李苟盛,他的话自然是有说服力的,他站在甲板,叉着腰眺望着远方,似乎无需千里眼,也能看到葛谢恩所见证的凄惨景象,“其实,朝廷宣扬特科,无形间倒是也给他们带来了好处。”

“倘若是从前,还讲究天人感应那一套的时候,这些年来北方异常的气候,早就被视为是亡国的征兆,人心也要跟着浮动起来了。”

如果没有眼见,永远不会有切身感觉,葛谢恩不能不承认,即便是对于经受过完善新学教育的她来说,山阳道的干旱也实在是太怪异了,总让人禁不住要寻求一个超自然的解释,仿佛如果没有什么意志在背后影响这一切的话,那么,自然的过于无常,就要把她给攫住,让她产生更深的恐惧了。

连她尚且如此,更何况老百姓了?天灾被视为是亡国征兆,背后的确是有道理在的。然而,敏朝也算是误打误撞了,推行特科教育之后,各地频现的天象异常和灾变,全都有了一个成系统的解释——什么责任都丢给‘小冰河时期’就对了。

天象和人治,根本丝毫关系都没有,一切都是因为从数十年前就开始的‘太阳黑子’活动减弱,来自太阳的热力减少了,地球也就凉下来了,自然,从前的气候经验也就有了变化,原本降水丰沛的地方,因此干旱,因为水循环中大量的富裕水分被冻结起来,不再参与到循环中了。

“说个有意思的事,敏朝对气候地理教育的重视,比我们还要更甚。这些年来特科考试,围绕小冰河时期的知识出的考题,回回都有三十分以上,为的就是让所有特科考生都能把北方灾害背后的道理学透——大家都知道了,且相信了,皇帝的压力也能小一些。”

李苟盛用一种微带讽刺的语气说,“你看,如果没有买活军,上百万的人都要死光了,可对朝廷来说,重要的还是朝政——死人无所谓,可不能让他们在朝堂上有了把柄,被人拿捏了来说事儿。”

“包括救灾也是如此,倘若不是其中还有利可图,还有我们买活军瞧着,朝廷对灾民唯一的指望,大概就是让他们快点饿死——最好是尽快被杀上一批,这样,死人身上的肉,还不至于被饿掉了,那就还能喂给另一批灾民吃,好歹能多活些人下来,也不至于太影响其余地方的生活。”

人吃人!这样恶心猎奇的事情,李苟盛却说得轻描淡写,包括其余救灾队的队员,也都司空见惯似的,还嘲笑葛谢恩,“看吧,谢恩妹子这脸色——早就劝你慎重了,这些事你哪里懂得!我们这些北方老家的流民,嘿嘿,从小哪个不是听着人市的事情长起来的。甚至——”

甚至,或许他们的亲眷中,有些就曾是人市的货物,又或者有些就吃了人市上买回来的‘羊肉’,因此才活下来的。这终究不是可以随意拿出来玩笑的事,大家在灾难面前,故意摆出的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到这里也不由地收敛了,他们轻轻地摇着头,转身又去做事了,却已没有了片刻前的活泼。而偏头打量着他们的葛谢恩,仔细深思之后,却忍不住轻轻地打了个寒颤。

“山阳道,全道都是如此么……倘连山阳道都是这般模样的话,那……本来就更缺水的山阴?”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将要进入怎样的人间修罗地狱之中,也有些不敢去想了。

“倒不是全都如此,极端气候也有个范围,这也是这些年来的一个规律了,总有某一地,气候极端得特别严重,全道缺水的时候,这个州县就是极致的干旱。我们今日经过的这一段就是如此,本来冬春雨水就少,前些年连着三年,到夏天也一滴雨都没有下,只有几场毛毛雨……”

河水断流,就是气候的直接结果,这也是人力难能去影响的事情,但树木植被的消失,则是基于葛谢恩没有特别关注的理由:这么干旱,灌木丛肯定是枯死的,这就直接带来了燃料的短缺。农民种不出粮食,有点余钱的人家,还能上人市,没钱的人家,只能向着树木索取。第一年把树皮吃光了,第二年树全死了——正好,到第二年大旱的时候,没有新灌木了,这些死树可以拿来做过冬的燃料,不然,没有饿死,人就先冻死啦。

“第一年烧灌木吃树皮,到第二年,烧死树,吃稗子,吃死人,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到了第三年,如果还是旱,那就只能走了,爬也要爬出去,不然真会饿死在这里。”

李苟盛的语气是很冷静的,“你见到的,就是连续大旱的第三年,今年这里应该还是没下雨,看河还是那样,河水没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再派遣救灾队过来了吗?不是说山阳道的旱情已经结束了,而是这些地方已经不需要救灾,几乎没有活人了。活下来的人全都走了,屋子都被拆了,能烧的东西全都当成燃料烧完了,除了水井,还有一些田垄的遗痕……这里已经看不到什么人类生活的痕迹了,就是彻彻底底的白地了。”

白地,真是一片苍茫,什么东西都没有了,连自然的生机都完全消失了。在海边常常能看到的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什么废弃的破船,闲置在岸边的木板,也全都消失得干干净净。葛谢恩怔怔地举着千里眼,四处搜寻着漏网之鱼,似乎想要向李苟盛证明,这里还不是什么都没有,人类至少还剩下了一点什么,但她什么也没有看到,这片土地上甚至连鸟都没有,鸟也飞走了,是啊,就那么几根野草,还能养活多少虫子,够几只鸟吃的呢?

比一切凄凉的意象更凄凉的,是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白骨都很难见到,灾害就这样平淡地抹掉了土地上的一切,李苟盛顺着她眺望的方向,往前划拉了一下,“这里往深五十里,基本都没人了——海边这里还好,往里走,有个村子,地动的时候裂开了一条大缝,房子就那样掉进去了,过了一会地又合拢了,掉进去的人,什么都没留下来,尸首也没有,房子的遗迹也没有,当时在山上看到这一幕的村民,立刻就疯了……那一次地震过后,接着就是大旱、鼠疫,我们在这里干过活——你看,前面就是当时我们停泊的滩头。”

船只顺着李苟盛指点的方向,顺畅地往前滑去,没有丝毫停留,经过了这片浅滩,往着前方的港口而去,葛谢恩遥望着浅滩,混浊的海水拍打着滩头,那里也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就一如这一场惨烈的,毁灭了一个镇子的灾害,似乎除了在本地人心里留下的,永远的伤痕之外,也是什么都没有——葛谢恩甚至不知道李苟盛说的是哪一场灾害,来自北方的灾害报道年年都有,多到她们这些买地的二代,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对一次又一次的募捐感到厌烦了,对这些遥远的消息,他们实在是不感兴趣,也不知道谁会在乎。

——但事实是,葛谢恩逐渐认识到,事实上,原本的她们才是少数,才是无足轻重,报纸上所刊载的消息,才是真实的,极广袤的世界中,人们所关心的、共情的、忧虑的奔波的,真正重大的问题。

不单单是灾民本身,千里迢迢奔波而来,虽然疲倦,但却似乎没人想要真正放弃的救灾队,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中被划分出的巨量物资,不管是否情愿,甚至完全放弃了一个政权的尊严,彻底沦为副手的敏朝衙门,都意味着,受灾地正接受着来自遥远方向的,关切而温柔的注视。

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救灾如此吃苦,为什么现实如此让人沮丧,但救灾队员一边抱怨却还在一边行动,这是一种……她也说不清,就如同此刻的她一样,这样的景象,见过了就不能无动于衷,总想着要做点什么。葛谢恩终于感到了这种注视背后,身为同类的责任感。

它来自于六姐,却不仅仅正是六姐,葛谢恩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她所终于体验和融入的一种集体的情绪,她只能模糊地形容为——这大概是人类区别于野兽……人类之所以是人类,之所以拥有文明的关键。曾经她对此毫无感知,而是一门心思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如今看来实在是有几分可笑,现在,她终于感受到自己身上那股子格格不入的感觉,正在飞快的消灭,好像她在见识到了这一切之后,她终于真正地进入了群体之中,拥有了和他们共通的视角——她身上那股子不自觉的骄娇之气,刹那间就被海风给吹灭浇熄了。

她不再用轻蔑挑剔的眼神,去评估每一个接近她的平庸大人,转而见到了他们的优点,开始去尝试着解读救灾队员背后,他们的人生中那独特的传奇——他们的职业前景或许没有葛谢恩这样光明,但所经历过的险情,趟过的河流,却都不是现在的葛谢恩能去比较的,和之前‘谁也看不起’的情况相比,现在的葛谢恩渐渐急切起来,她急于去理解身边的每个人,如饥似渴地想要学习他们的长处。

葛谢恩可以感受到,她的同事关系好像也日益落地了——队员对她一向是友好的,但藏在友好背后那股子隐隐的疏远和掂量,随着她的改变,也自然地逐渐消弭,葛谢恩不再是个来镀金的、心高气傲异想天开的所谓‘政治新星’了,不需要特别的表白,同僚们隐隐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和葛谢恩的话也变多了,更愿意和她分享一些自己的私事,发表较敏感的见解——这些见解往往是比较悲观的,但葛谢恩也不奇怪,救灾队见到的全都是最负面的情景,受到感染也很自然。

“救灾……不可能这么永远持续下去的。不是这里就是那里,灾害范围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惨烈。你说是小冰河时期也好,天命不属敏朝也好……反正我只认一个理,那就是天老爷大概是真不想在这块继续住人了。那你有什么办法?就算是六姐,也一点办法没有。”

不止一个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眼下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杯水车薪,只能延缓北方贫蔽离乱的进程,最终还是要以整个北方往南方的大移民,作为终极解决方案。因此这些救灾队员往往都是南洋开发的狂热支持者,很显然,他们认定了这才是北方省道最终的出路。

而且,这些人个个都是很好的数学家,一和葛谢恩算起迁徙账就头头是道,收不住口,“虽然这些年运走了很多人,也有很多人自己跑到南边北边去……但你真不知道华夏到底有多少人!走的人比起来,真的都是少数,还有更多人依旧是留下来了!对于这种规模的迁徙,海路根本不必提,不算在内的,陆路也是有极限,现在再不打通一条走廊,就来不及了!”

但是,衙门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似乎还是秉持着‘哪里有难救哪里’的念头,并不想彻底迁走所有人。不可讳言,好几个救灾队员因此对六姐是有不满的,和从前的葛谢恩一样,他们也认为这是六姐的软弱和逃避,甚至会让救灾队冒的风险都失去意义——不迁徙,就等于是承认了仍有很多人会因为本地的灾害而死去,那既然都接受有人死了,为什么还要派救灾队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灾?

他们的不满,让之前也因为‘新模范’而对六姐心生不满的葛谢恩,难免有些心虚,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在旁人看来或许也是荒谬的。因为她就不太能赞成这些队员的想法——迁徙省道,怎么看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说,似乎也没有必要,毕竟,抛开了那些灾情中心,山阳道其余地方的日子也还过得去啊。为了这种事情,对六姐就心生不满的话,会不会也太苛刻了,六姐……六姐也不容易呀……

的确,在三四天的航程过后,绿意也重新渐渐出现在葛谢恩的眺望里了,正如李苟盛所说,在极端性气候长期集中的区域之外,山阳道的生活还算是勉强能过得去:沿海也出现了熟悉的浮标和围栏,还有晒盐场的建筑,这大大地宽慰了葛谢恩的心情——这些都是浮标,都是放笼的、养海带的渔民做的标记。她就说,靠海吃海,海边的生活固然可能清苦,但也绝不会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等到他们停泊在港口,准备下船的时候,莱芜港甚至还可以说是格外的繁华,甚至不逊色于云县。当然,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有几分凄凉:这座城市聚集了大量流民,流民营几乎已经成为了半永久性的区域。

葛谢恩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和‘山阳-之江’走廊有关的知识,比如说这条走廊现在已经改道了,从前,它是从海边过的,这样便于船只运送口粮补给。但随着灾害频生、旱情重重,现在已经改道为沿着运河走,因为运河虽然水位也下降严重,一些地方已经没有行船条件,但至少还能供给流民饮水。当然,这样的饮水无法保证卫生,流民病死率肯定有上升,但只要有一条活路,也顾不得计较这许多了。

在莱芜港,她见到了许多水泥建筑,这里‘买化’的程度是相当深的,同时也有一些在羊城港名声不算太显的名流,拥有相当的威望。譬如莱芜总督武大人,就近乎是莱芜的土皇帝,他等于是把买地的机构和敏朝衙门捏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一些疏漏之处,则由武家出钱出力居中润滑——由于莱芜这里工作的一大中心就是灾民迁徙,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葛谢恩听说,武大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由于莱芜港运转得很好,朝廷不准他退休,生怕他告老之后,新上任的总督不知触碰了哪里,把效率给滞涩了,反而耽误了救灾大事。

本来只知道,羊城港医院最好的医生,有一个就是姓武,不到莱芜,真不知道武医生背后有这么个高官祖父,包括一个如此繁茂的家族……都说买地对敏朝大族不友好,这不照旧是有兴旺发达的大族么?可见有本事的人,到哪里都混得不差的。葛谢恩虽然对于一切敏朝的老贵族,都有点敬谢不敏的态度,或多或少还包含了一些自卑带来的傲气吧,但现在性子有所更改,已能客观看待这类家族在很多事上发挥的作用。

就说这一次,莱芜就又出了七个人,和他们一起上路救灾——虽然不是去过买地培训的正规救灾队员,但却得到了救灾队非常热情的欢迎,因为这七人都是医生,而且也多次参与过山阳道救灾活动。他们大多都姓武,是武医生的族人,另几个外姓人,也都是受过武家指点的医生。

“这一次武大人可是下了血本了!”

李苟盛和其中几人是认识的,迎接这批外援入队的时候,也不免如此调侃着,葛谢恩隐约听了一耳朵他们的回答,“没办法……虽然不是山阳道本家,但范家来打了好几次招呼,毕竟是亲家的故乡……”

要说莱芜是武家的话,那山阴那里,配合救灾队发力的,的确就是千金堂的东家范家了,葛谢恩的感觉是,在买地,他们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官府,但到了敏地之后,家族的痕迹就重起来了。包括买地的官面机构,也经常要和大家族打交道。武家人入队不多久,范家来接人护送的镖队也到了,可谓是给足了救灾队面子,这也给救灾队预先了解山阴的情况提供了方便,李苟盛和这些人开过会之后,面色就有些不好看了,随后召集救灾队员一起,开了个小会。

“山阴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得要严重一些。有必要把评级调整一下,从‘农业干旱’调整为‘极度干旱’了。”

他说,开始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没有教材,现在我来画一下树叶,给大家讲解一下山阴常见的一些树木——你们要学会从树叶来判断科目,同时,把知识教给当地百姓——告诉他们什么树的树皮能吃,又该怎么吃……”

葛谢恩赶紧摸出本子来照猫画虎,她心中泛起了一股淡淡的苦涩感:很讽刺,但的确,这是很严肃的真事,救灾队的教程培训里就包括了‘如何吃树皮’,这是南方百姓难以想象的凄苦之事,但却是北方百姓必须掌握的一门生存技巧。吃树皮甚至吃土都也有讲究,而救灾队就是要告诉百姓们,该怎么吃才能活下去,才能保住未来的希望,留住本地的植被……天啊!活在这世上,光就仅仅只是活着而已,原来已经如此不易!,,887805068

书友推荐:苏媚赵春城林阳苏颜执掌风云玫瑰头颅我的绝品老师沿河路娇软知青下乡后,糙汉子眼直了八零大美人她不挣扎了于青月嫂的秘密生活花开百年长公主和离后四合院中的路人盗版万人迷[快穿]山村傻子神医还珠之含玉龙王令开局无敌,吾乃不朽大帝龙王令春盼莺来
书友收藏: